从沂蒙山唱响的《跟着共产党走》

Connor 火币pro官网下载 2025-09-03 2 0

从沂蒙山唱响的《跟着共产党走》

八十五载,歌声永不落—— 从沂蒙山唱响的《跟着共产党走》

□刘笑笑 吕乐 王雅洁 杜辉升

清晨,沂蒙山腹地,临沂市沂南县东高庄在薄雾中苏醒。抗大一分校文工团旧址的院落中,传出铿锵的合唱:“你是灯塔,照耀着黎明前的海洋;你是舵手,掌握着航行的方向……”

80岁的张丙和同东高庄文艺合作社的老伙伴们正在排练。“打小就会唱,俺们这儿,男女老幼,没有一个不会唱《跟着共产党走》的。”

这看似寻常一幕,承载着历史千钧。

85年前,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刻,这首歌诞生在这个普通却又不平凡的山村。随后,飞出沂蒙,穿越烽火,传遍长城内外、大江南北。1949年10月1日,汇聚成开国大典上30万军民的震天合唱。2021年7月1日,在文艺演出《伟大征程》现场再次唱响,激荡着建党百年的荣光。

这首歌,何以穿越时空,成为亿万人民心中不灭的旋律?我们循着歌声,走进孕育它的土地与历史,去寻找答案。

从沂蒙山唱响的《跟着共产党走》

展开全文

今日的东高庄。(沂南县委宣传部供图)

东高庄实景沉浸文献剧场内,泛黄的书信、夯土墙上的老照片,以及“老馆长”的讲述,将人们带回那段峥嵘岁月。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日军侵入山东,国民党地方政府官员纷纷弃职潜逃,大批政权垮台。日军烧杀抢掠,人民群众彷徨无助。

1938年底,中共中央作出“派兵去山东”的重大决策。

沂蒙山区地势险要,战略位置重要,但当时的形势错综复杂,日伪军残酷“扫荡”,国民党顽固派摩擦不断,土匪肆虐,百姓苦不堪言。

八路军115师主力部队初到时,群众因长期受军阀欺凌,对军队心存戒备,纷纷避走。但很快,村民们发现了不一样:八路军进村不扰民,对民财秋毫无犯,还主动帮着干活。

东高庄,曾是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八路军第一纵队机关、八路军山东纵队机关、抗大一分校校部等驻地。95岁的麻俊勤老人至今记得:“我家几间屋子住着八路军,他们吃的是地瓜干,睡的是山茅草铺的地铺。每天一早,都帮俺家把水缸挑满、院子扫得干干净净。”

“缸满院净”,是军爱民的缩影。

1939年秋,徐向前率部进驻东高庄。他不让房东麻文恒称自己为“长官”,而是称“老徐”。晚秋时节天气已经很凉了,见麻父咳喘不停,徐向前便把自己的大衣给他披上,“俺住在你家,你就是我的父亲,我就是你的亲儿子。”

真心捂热民心。

为配合游击战,东高庄百姓响应八路军号召,将防御土匪的圩子全部拆除。“这些圩子是几代人的心血,没有老百姓支持,是不可能拆除的。”沂南县委党史研究中心副编审徐庆芳说。

减租减息、“豆选法”民主选举、妇女上冬学识字班……一系列举措让根据地人民政治上获得了权利,生活上得到改善,思想觉悟得到提高,抗战热情不断高涨。

事实让根据地人民认识到,“共产党是人民的救星!”“有了共产党,中国不会亡”。1943年8月12日,山东省临时参议会第一届第二次全体议员大会发表宣言:“山东人民所体验的事实,也就足够证明:共产党八路军才是人民的救星,是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指导者与执行者。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抗日民主根据地,也就没有了中国。”

“要想幸福,要想自由,就要跟着共产党走,跟着毛主席走!”1943年12月,出席山东省滨海区模范劳动者大会的全体劳模致电毛主席——“你怎么走俺怎么走”。这是根据地人民发自肺腑的心声。

“正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民众被唤醒。人民群众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光明。”山东省委党史研究院研究二处处长、一级调研员闫化川说,“共产党不是用空洞的口号,而是用实际行动赢得老百姓的拥护。”

从沂蒙山唱响的《跟着共产党走》

晚年的沙洪(左)与王久鸣的合影。

在这样的土壤中,《跟着共产党走》(又名《你是灯塔》)的诞生可谓水到渠成。

“我们创作这首歌曲所抒发的,不只是我们自己对党的赞颂,而是用我们的语言和音符,忠实表达沂蒙人民对党的那种深厚无边的衷心爱戴。”词作者沙洪,生前曾回忆起1940年1月抗大一分校来到沂蒙地区时的情景:“沂蒙群众称我们是毛主席从延安派来的‘老八路’,我们每到一处,就被父老乡亲们热情围起来,嘘寒问暖,端茶送鸡蛋,使我们深切感受到淳朴的沂蒙人民,对共产党、八路军有一种浓浓的爱和深深的信赖。”

1940年6月,抗大一分校准备“七一”在东高庄召开党代会,要求文工团表演节目,教唱新歌。文工团副主任王久鸣和政治部宣传科干事沙洪接下任务。

22岁的王久鸣表态:“如果有人在10分钟内能写出歌词,那么我10分钟也能把它谱成歌曲。”

20岁的沙洪痛快地说:“他能在10分钟内谱成曲,我也一定能在10分钟内作完词。”

沙洪在树林里席地而坐,在膝盖上铺开纸笔,10分钟便完成了歌词创作。王久鸣看完后激动地说:“这就是我想要的歌词。”他同样用10分钟谱完了曲。

从沂蒙山唱响的《跟着共产党走》

沙洪回忆手稿。

为什么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创作出一首唱响全国的歌?

后来,沙洪从抗大一分校调到大众日报工作,成为党报事业的开拓者。他曾解释说:“这首歌的歌词不是作出来的,而是山东军民内心迸发出来的!”他说,人民群众很清楚地看到,只有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才是真正坚决抗日的,真正和群众同甘共苦,真正为人民服务的。

1940年8月19日,山东省临时参议会出席山东省联合大会的全体代表,向中共山东分局致函《敬礼!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象一座光耀万丈的灯塔,这光明照耀着山东每个角落,山东三千八百万的抗日人民,正在欣悦地愉快地追随着这光明迈进。我们愿团结在你的周围,并在你的指导与帮助下共同迈进,为创造模范山东抗日根据地而奋斗,为创造光明灿烂之新山东而奋斗。”

当年,《跟着共产党走》在抗大一分校党代会和建党19周年纪念会上正式演出后,很快通过手抄、口传在山东抗日根据地流传开来,又传到苏皖等根据地,甚至传到敌占区。

“年青的中国共产党,你就是核心,你就是方向。我们永远跟着你走,人类一定解放。我们永远跟着你走,人类一定解放!”

这样的歌词和旋律,历经血与火的淬炼,更加深入人心。

从沂蒙山唱响的《跟着共产党走》

一年后,更加残酷的战斗在沂蒙山区打响,歌声中坚定的信仰、昂扬的力量,有力地鼓舞了广大军民。

1941年12月,和尚崮发生惨烈战斗。为掩护当地群众和沂南行署机关人员2000多人转移,山东纵队二旅四团三营九连、十连172名指战员放弃撤退,毅然阻击数倍于己的敌军,伤亡惨重。最后剩下的17名战士宁死不屈,跳崖牺牲。

抗战期间,山东八路军将士为掩护老百姓而跳崖牺牲的壮举,有11次之多。

军爱民,民拥军。那时,八百里沂蒙,山山有枪声,崮崮有炮火。冒着战火,群众拼死救下一个又一个八路军伤员。

小布袋峪村党支部书记刘苦妮,带领全村先后掩护20余名伤病员。她丈夫因不肯供出伤员,被敌人绑在树上烧死,儿子为引开敌人,壮烈牺牲。

这样的场景,在以沂蒙为中心的山东抗日根据地还有很多:“沂蒙母亲”王换于,倾尽家资办起地下托儿所,养育了一群干部子女和烈士遗孤;胶东300多名乳娘和保育员,抚育了1223名革命后代,在日军的“扫荡”和多次迁徙过程中,乳儿无一伤亡……

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这是党群的双向奔赴。党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人民谋解放,人民跟党走、无私奉献,共产党、八路军和老百姓形成了坚不可摧的命运共同体。在这种基础上,党群军民关系升华形成了沂蒙精神。”闫化川说。

“一同打鬼子,一同烧炮楼,一同闹减租,一同护秋收,吃的是一锅饭,点的是一灯油”。“一家人”的党群关系,正是沂蒙精神的核心所在。

临沂市委党校管理学教研部副主任宋佳栋认为,中国共产党扎根于人民,以生命守护生命,用真心换取真心,催生出改天换地的磅礴伟力。

一组数据为《跟着共产党走》写下了令人震撼的注脚:1938年,八路军主力初来山东时不过几千人。到抗战胜利时,山东八路军正规军达到27万人,还有近百万八路军地方武装。

“我们永远跟着你走,人类一定解放……”在解放战争中,每解放一座城市,《跟着共产党走》的歌声就会在那里响起。

从山东抗日根据地走出的96岁老兵王茂泽记得,随军开进解放后的上海时,电台几乎天天播放《跟着共产党走》。

更令人振奋的是,1949年10月1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上,军乐队奏起了《跟着共产党走》,30万军民群情振奋,齐声高唱。

1980年,《跟着共产党走》入选向部队推荐的12首歌曲时,经作者同意,歌词中“年青的中国共产党”改为“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王久鸣生前深情写道:“我认为群众喜爱这首歌,词曲作者个人所起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敬爱的党,她在人民群众中享有崇高的威望。”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晚年的沙洪与王久鸣再度携手创作了续曲《颂歌》,倾注了两人对党的一片深情:“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您的旗帜永远飘扬指向前方。一切为了振兴中华,一切为了全人类的解放……”

从沂蒙山唱响的《跟着共产党走》

王久鸣的女儿王宏伟接受大众新闻记者采访。(吕乐拍摄)

20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在国家体育场举行的盛大文艺演出《伟大征程》中,《跟着共产党走》作为开场曲震撼响起。

“以前唱是盼解放,现在唱是谢恩情。跟着共产党走,日子越过越有奔头。”东高庄76岁的村民张立泉说。

漫步东高庄,房屋错落有致,道路宽敞整洁,广场明亮开阔。变化始于东高庄红色片区的整体提升,通过红色文旅项目建设、人居环境整治,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新时代,党群同心的故事谱写新篇。东高庄村党支部书记麻厚波说,在项目选择上,“干什么”和群众商量着干;在项目建设上,干部领着群众干。

25岁的选调生孟臻驻村两年,深有感触:“当年的‘灯塔’照亮救亡之路,现在的‘灯塔’照亮复兴之路。”驻村期间,她与团队开发红色文创产品,创新文艺节目,带动村民参演增收。

骤雨初歇。抗大一分校文工团旧址山墙上,“跟着共产党走”六个红字格外明亮。

远处,东高庄新居群落与沂蒙群山交融成画——当年指引方向的灯塔,如今已化作照亮万家灯火的星河;当年凝聚民心的旋律,正在新时代伟大征程上奏响更宏大的乐章。

歌声未止,征程不息!

记者手记 “一唱就觉得浑身有力量”

□刘笑笑 吕乐

“你是灯塔,照耀着黎明前的海洋;你是舵手,掌握着航行的方向……”这铿锵的旋律,一路伴随着我们的寻访之旅。

在沂南县委党史研究中心,副编审徐庆芳讲着讲着就不自觉地哼唱起这首歌。在抗大一分校文工团旧址,71岁的梅长玲动情地说:“唱不够,唱多少遍都不厌。一唱就觉得浑身有力量。”

在东高庄小广场上,12岁的王星晨和10岁的王梓硕为我们演唱了这首歌。“我是听大人们唱,自学的。”王星晨自豪地说,“我唱这首歌参加过学校的歌咏比赛。”

《跟着共产党走》这首歌就像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现在、历史与未来。

寻访中,打动我们的,并不只是宏大的历史叙事,更多的是那些鲜活的历史细节。

麻俊勤老人娓娓道来:“八路军住在我家里,有好吃的东西都会分给我们吃;村民们为了支援部队,男人们踊跃参加抗战,妇女们日夜赶制军鞋、干粮……”

刘少奇在临沭县朱樊村居住时,为了不打扰凌晨推磨的房东,宁可自己忍受睡眠不足的困扰;罗荣桓坚决不收群众送来的辣子鸡,并耐心解释八路军的纪律;徐向前从前线归来时,路遇一位因母亲生病缺奶饿得啼哭的婴儿,当即以自己养病用的牛乳相赠;“沂蒙红嫂”明德英用乳汁救下素不相识的八路军伤员;拥军模范王步荣将五个子女全部送上战场;朱村至今保留着过年第一碗水饺祭奠八路军烈士的传统……这些细节,经时光打磨愈发闪亮,正是“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真实写照。

如今,在东高庄村,在齐鲁大地,沂蒙精神正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干部群众在传承红色血脉中攻坚克难,从伟大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不断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篇章。

从沂蒙山唱响的《跟着共产党走》

东高庄俯瞰图。沂南县委宣传部供图

《跟着共产党走》为何能够穿越时空,指引胜利?经过半个多月寻访,我们心中的答案更加清晰。

这首歌,不是单纯的音符组合,而是党心民心的交响。它所承载的精神历久弥新,从抗战烽火到复兴征程,变的是时代主题,不变的是精神伟力。

灯塔不灭,是因为信仰坚定;歌声永续,是因为民心永在。这,就是不可战胜的力量之源,是中国共产党百年风华正茂的密码,更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底气。

山东抗日根据地党的建设

□周春燕 山东省委党史研究院(山东省地方史志研究院)研究二处一级主任科员

全民族抗战时期,山东党组织为着力提高组织抗战能力,在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下,以抗日根据地为依托,高度重视自身建设,通过加强组织建设、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等,使党的力量不断发展壮大,成为领导山东军民坚决抗战的坚强核心。山东党的建设工作为夺取抗战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强化组织建设,筑牢战斗堡垒。面对严峻的抗战形势,山东分局大力贯彻中央的要求,加强了党组织的发展和巩固工作,党员人数从抗战初期的2000余人增长到20余万名;着力完善党的组织领导体制,基本形成了山东分局—区党委—地委—县(工)委—分区委组织链条,构建起覆盖根据地的强大组织网络,使党对根据地的领导有了可靠的组织保证。1943年3月,根据中央《关于统一抗日根据地党的领导及调整各组织间关系的决定》,山东抗日根据地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山东分局成为最高领导机关,实现了党政军的高度统一,开创了根据地各项工作的新局面。

二是深化思想建设,锻造精神武装。山东党组织高度重视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工作,建立党员干部学习教育体系。通过建立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山东分局党校、八路军第一纵队随营学校、抗大一分校、抗战建国学院等干部培训机构,特别是开办各级党校,形成了分层分类的干部培训机制,提高党员的政治思想觉悟和文化素质,增强了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作为思想宣传的重要阵地,《大众日报》自1939年元旦创刊以来,持续发挥舆论引导作用,成为全国连续出版时间最长的党报。1942年至1945年历时三年多的整风运动,是山东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实践。以罗荣桓为首的山东分局坚持实事求是原则,既深入开展思想教育,又稳妥推进审干工作,其经验做法得到中央肯定,使广大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显著提升,提高了山东抗日根据地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加强了党的团结和统一,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三是优化作风建设,践行群众路线。山东党组织始终将廉政建设作为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颁布《关于招待费及菜金马干费的决定》《山东省惩治贪污暂行条例》《山东省行政人员奖惩暂行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从制度上进行反腐倡廉建设,增强了党的纯洁性,提高了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影响力。为改进工作作风,山东分局大力倡导深入群众,开展调查研究。鲁南专署专员于化琪在应对大旱灾荒时,通过向群众虚心求教,采取禁止花生外运、榨油换粮的创新举措,有效解决了粮食危机。这种深入群众、问计于民的工作方法,成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生动典范。此外,通过整风运动,山东党组织克服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不良倾向,培育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

在全民族抗战的艰苦岁月里,山东党组织通过系统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实现了组织体系的健全完善、思想理论的深化提升和工作作风的切实转变。这三方面的建设相辅相成,使山东党组织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不断发展壮大,成为领导山东军民坚持抗战的中流砥柱。历史证明,加强党的建设是战胜一切困难的根本保证,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实践为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大众新闻记者 刘笑笑 吕乐 王雅洁 杜辉升

特邀顾问 闫化川

策划统筹 娄和军

编辑 黄露玲 纪伟 许光宇

海报设计 张海飞 吕文佳 魏亦汝 唐浩鑫 车婷婷

十分钟创作,八十五年传唱:一首刻进基因的歌

来源:大众新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