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区否认“不吃饭不能进室内”,自己也知道这不对?
文丨宗和
不消费不让进室内,竟有这样的服务区?
据潇湘晨报报道,有网友发视频称,在山东临沂境内的郯城服务区,遇到“不吃饭(消费)不让进室内”的情况,在夜间零下3℃的冷天里,大家只能站在过道里吃方便面,连凳子都没有。
郯城服务区的工作人员对此表示,不存在不让旅客进室内的问题。而当记者表示不同时间内,有不同人反映不消费进不去室内时,工作人员改口称,由于进服务区的大货车较多,有时候里面餐厅坐满了人,可能无法进入餐厅内。下一步,会要求服务人员让旅客进入室内用餐。
12月19日下午,郯城服务区负责人告诉记者,郯城服务区内设有室内就餐处,日前网友发布的视频中“不吃饭不能进室内”的言论不属实。
所以,室内是可以随便进的,进不去是因为里边坐满了人?可就算餐厅坐满人,对司机来说,在室内站着吃,总比待在寒冷的室外要好,他们为何不进去呢?有意思的是,今年2月有网友在地图平台发表评论,称郯城服务区没有室内的用餐区域,很多司机游客只能端着泡面站着或蹲在室内吃。
不管是哪种情况,司机寒冬腊月里站在室外吃泡面,服务区的服务难言让人满意。
夜间行车的多数是大货车司机,他们风里来雨里去,长途驾驶后进服务区,不过是想找个地方吃点东西,歇歇脚。服务区的商品如果便宜实惠的话,他们也不会自己带泡面吃了。天寒地冻的,谁不想吃顿热乎乎的正常饭菜?
不过也有人认为,不消费不让进,没啥问题。消费落座是基本的商业原则,是保护消费者的权益,哪里都一样。而且很多人在用餐区吃完泡面后,也不收拾下,就那么放桌子上,导致用餐区泡面桶成堆,非常影响其他人的用餐体验。
这个问题其实很好解决,即设置消费落座区域和免费公共用餐区。花钱了的消费者,可以去条件更好的区域吃饭,自带泡面对付一顿的可以选择公共区域。这就跟机场区分贵宾休息室和普通候客区一样。
展开全文
服务区之所以叫服务区,是因为它本质上是为过往的司机游客服务,带有一定的公益属性。如果一切以消费为导向,显然有违初衷。
早在2017年,有人大代表建议推行“新型高速公路”模式,拓展服务区的功能,交通部在复函中提到,高速公路服务区主要是提供公益服务,以满足使用者短暂休息、餐饮服务、信息查询及车辆加油、维修等基本需求为目的,不刻意追求延伸功能,不追求商业利益。
(资料图片,图文无关)
近年来,高速服务区商业化的发展引人瞩目。不少高速服务区已不再是简单的休息区域,而是逐步演变为业态多元的商业综合体,具备加油、停车、汽修、餐饮、购物、休闲等多项功能。但如何维持公益和商业的平衡,很多高速服务区确实还存在一些问题。
相关新闻评论区下,不少网友反映有些服务区,其商业性明显挤压了公益性。有些完全没有公共座椅,休息只能回车上,不舒适也不安全;还有网友表示,有些服务区看着很有档次,但里边基本是卖场和分隔开的个体餐饮档位,室内公共用餐和休息区域比原来小或者等于没有。
服务区保持一定形态的商业,为过往司机和游客提供便利,本无可厚非。毕竟服务区的建设和运营都需要成本,纯公益难以维系下去。可车辆上高速,也是付了高速费的,应该享有休息就餐的权益。如果只有消费才能落座,甚至不消费就得在室外挨冻,那就背离了公益属性,服务区就跟普通的商业场所没啥区别了。
江浙地区的一些服务区,因设施好、服务棒,近些年摇身成了当地的一大景点,吸引了不少外地网友专程去打卡。它们扭亏为盈、备受好评的背后,不是靠一味压缩公共休息区域或卖高价换来的,而是靠提升司机和旅客的出行体验,给人更多的选择,想休息休息,想购物购物。
当然不能苛求所有服务区都向他们学习,不现实也没那个实力。但要求具备最基本的“公共服务”功能,不过分吧?
评论